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届毕业生作品展开幕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届毕业生作品展正在普陀区美术馆举行。
毕业展分为本科生作品展和研究生作品展2个专场,分别在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和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举行。
展览共展出2023届66名硕士毕业生和58名本科毕业生创作的200余组/件毕业作品,包含中国画、油画、漆画、摄影、书法、综合艺术、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这些作品是同学们历经线上教学转向线下实验之后,将艺术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结合的一次探索,是他们在“青春与梦想”的学生生涯所学、所知、所感、所思的结晶,更是青年人敢拼敢干、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形象体现。
导师代表顾欣肯定了全院毕业生的勤奋和努力,认为作品体现了华东师大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学子的探索精神,蕴含了前卫的锐气、返朴的大气、反思的静气。ChatGPT的爆火让大家见证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变革,这些技术变革正在重塑“艺术”的形态和意义。他指出,艺术进步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希望大家面对未来要自信勇敢,无论荆棘亦或坦途,都要保持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导师代表马俊营围绕“祝福”“感恩”“大爱”三个关键词,鼓励大家迎着“朝霞”大步前行。华东师大的前身学校从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到光华大学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苏州河,由苏州河蕴养的“师大之根、师大之魂、师大之爱”是在普陀文化馆、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初衷,也是学院给全体毕业生的礼物。他希望大家牢记“爱在华师大”的情怀,同时也要内观自我,回望自己,不断进取。
本科毕业生代表王梓瑜汇报了四年的收获和感受,感谢了老师们的悉心培养。她认为,美术学院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会了大家如何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
硕士毕业生代表陈浩与大家分享了“不上华师不改微博名”的考学故事,引用了书法系主任张索教授“只有入学,没有毕业”一语,表态将牢记“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校训精神,立足教师岗位,积极从事中国书法篆刻事业建设。
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表示,美术学院以培养有艺术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美育教师为核心,致力于弘扬和传承中华美育精神,为推动中国美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全体毕业生牢记从艺初心,勇担美育使命,如“朝霞”一样光耀中国大地,光耀中华民族的未来。
毕业展分为本科生作品展和研究生作品展2个专场,分别在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和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举行。
展览共展出2023届66名硕士毕业生和58名本科毕业生创作的200余组/件毕业作品,包含中国画、油画、漆画、摄影、书法、综合艺术、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这些作品是同学们历经线上教学转向线下实验之后,将艺术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结合的一次探索,是他们在“青春与梦想”的学生生涯所学、所知、所感、所思的结晶,更是青年人敢拼敢干、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形象体现。
导师代表顾欣肯定了全院毕业生的勤奋和努力,认为作品体现了华东师大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学子的探索精神,蕴含了前卫的锐气、返朴的大气、反思的静气。ChatGPT的爆火让大家见证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变革,这些技术变革正在重塑“艺术”的形态和意义。他指出,艺术进步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希望大家面对未来要自信勇敢,无论荆棘亦或坦途,都要保持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导师代表马俊营围绕“祝福”“感恩”“大爱”三个关键词,鼓励大家迎着“朝霞”大步前行。华东师大的前身学校从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到光华大学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苏州河,由苏州河蕴养的“师大之根、师大之魂、师大之爱”是在普陀文化馆、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初衷,也是学院给全体毕业生的礼物。他希望大家牢记“爱在华师大”的情怀,同时也要内观自我,回望自己,不断进取。
本科毕业生代表王梓瑜汇报了四年的收获和感受,感谢了老师们的悉心培养。她认为,美术学院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会了大家如何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
硕士毕业生代表陈浩与大家分享了“不上华师不改微博名”的考学故事,引用了书法系主任张索教授“只有入学,没有毕业”一语,表态将牢记“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校训精神,立足教师岗位,积极从事中国书法篆刻事业建设。
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表示,美术学院以培养有艺术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美育教师为核心,致力于弘扬和传承中华美育精神,为推动中国美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全体毕业生牢记从艺初心,勇担美育使命,如“朝霞”一样光耀中国大地,光耀中华民族的未来。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